警方提示:预警!这种“投资”一定要警惕!
近年来,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备受投资者青睐,线上线下黄金交易市场持续升温。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投资者对黄金保值属性的信任和对高收益的追求,设计出花样翻新的诈骗陷阱导致消费者损失惨重,请务必提高警惕。
濉溪县居民李先生热衷理财,不久前在社交平台认识一位“好友”,“好友”向他推荐一个投资平台,声称有高额回报且自己有“内幕消息”,李先生心动不已,随即进入该投资平台,与“客服”取得联系。一开始投资都会“小赚一笔”,这种情况让李先生心痒难耐,放松警惕的他听信“好友”与客服的引诱,想要加大投入,而“客服”此时提出了条件。因为平台规则和大额转账的限制,李先生必须邮寄等额黄金,才能通过“客服”在平台充值投资。李先生没有丝毫怀疑,计划将自己准备的70余克黄金邮寄到客服指定的地址。
与此同时,濉溪县反电诈中心收到此情况预警信息,民警通过分析当即判断:当事人疑似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濉溪县反电诈中心迅速响应,立即启动资金快速拦截工作机制,民警紧急联系当事人,可当事人拒绝见面,并称是在网上进行正常投资理财。为避免当事人财产损失,民警立即决定开展见面劝阻工作,并不间断的和当事人进行联系。民警在赶赴其住址的路途中见到当事人,见到民警后,当事人强调其是正常投资,要求民警离开,不要影响其投资理财。
经过民警近3小时劝阻,当事人幡然醒悟,成功避免了自身财产损失。为防止当事人思想反复,民警对其本人和家人讲解反诈案例进行普法宣传,提醒其家人实时关注当事人网络行为和资金动向,发现异常及时联系警方。
关于“买寄黄金”这些您要了解:
1、投资理财+邮寄黄金=诈骗
诈骗分子伪装成“理财顾问”等在社交群内发布虚假投资理财消息,自称投资公司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内部渠道带人投资赚钱,先期骗子会通过“指导投资”给予小额返利来降低受害人的戒备心理,在受害人尝到一点甜头后,骗子会提出需要邮寄黄金“充值”才可以继续指导投资,或者取出前期收益,等你最后寄出黄金想提现本息时却发现早已被人拉黑或无法登录账号。
2、婚恋交友+邮寄黄金=诈骗
骗子冒充“贴心暖男”或“成功人士”,以特定职业身份或出示假造身份证来获取受害人的信任,待感情升温后引诱受害人进行黄金投资,让受害人线下购买黄金再寄到指定地方或上门取货,等受害人已无资金再购置黄金或是想提出投资所赚的本息和时,却发现自己早已被“男友”或“女友”拉黑,最后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
3、刷单返利+邮寄黄金=诈骗
骗子通过社交软件、招聘网站等渠道散布招聘兼职或刷单返利的信息,“待业在家的宝妈”或“退休在家的老人”往往是此类诈骗的对象,骗子会诱导受害人进行刷单或做任务,先期的确会给予奖励或小额报酬后称因受害人“平台积分不够”或是“银行卡受限无法转账”等需要购买黄金邮寄到指定地址才能完成巨额奖励提现,等你最后想提现时早已联系不上对方。
4、冒充公检法+邮寄黄金=诈骗
骗子通过电话、Facetime等渠道假冒“公检法”等部门,向被害人发送假冒“逮捕令”“红头文件”等声称被害人涉嫌“信息泄露”“洗钱”等犯罪,为进一步取得受害人信任骗子还会出示假“警服”“警官证”等,待被害人陷入恐慌情绪时,骗子称要进行“资金清查、验证”引导受害人购买黄金,后通过引导受害人邮寄到指定地点或安排人员上门收取等方式实施诈骗。
诈骗手法从“银行转账”演变为“购买黄金邮寄”骗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1.洗钱监管加强:随着反诈金融监管的加强,银行对大额转账、异常交易等行为的监控力度不断加大。诈骗分子为了规避这些限制,减少被银行系统拦截和追踪的风险,开始寻找新的资金转移方式。
2.黄金的特殊性:黄金作为高价值、易携带且易于变现的资产,成为诈骗分子眼中的“理想工具”。通过诱导受害人购买黄金,诈骗分子能够更隐蔽地转移资金,增加追查难度。
3.心理战术运用:购买黄金的行为在受害人心中往往具有更强的实体感和信任感,相较于无形的电子转账,黄金更能让人产生“真实投资”的错觉,从而放松警惕。
警方提示:
1、不要轻信网上陌生人的投资建议,不论以何种理由,凡是要求你取现金、买黄金的都是诈骗!要立即拒绝并向警方举报。
2、“公检法”机关不会采取电话、视频通话等远程方式进行讯问、取证,更不会让你直接转账、取现。
3、如遇可疑情况或不慎被骗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同时注意保留交易记录、联系方式等证据。